電動車上樓、“飛線”充電等問題曾是不少社區的頑疾,不僅存在安全隱患,還易造成鄰里矛盾。頑疾難解,不少社區都為此下了大功夫:多方協調建專用車棚、充電設施更加智能、充電費用更低……居民電動車充電更加便捷有保障。北京海淀區花園路街道小關社區中鑫嘉園二期小區只有兩棟高層樓,住了將近800戶居民。小區里電動車需求量大,但小區面積小,沒有專門的電動車停車區,電動車上樓曾是常事。社區和物業一開始采取的辦法是往下搬,“工作量真不小,還常惹大家不高興。”小區業委會主任卜明德無奈地說。后來,關于電動車上樓危害的宣傳多了起來,居民的安全意識也增強了。但電動車、自行車都停在樓下,不僅把樓門口堵得嚴嚴實實,還常占據機動車停車位。更迫切的問題是,不上樓怎么充電?經過多次協商,社區、業委會和物業覺得小區西北角的一處廢棄綠地特別適合停放電動車。社區書記劉冰說:“這里之前是個小土坡,光禿禿的,還有人堆放雜物。”大家決定修整這塊區域建專門的電動車停車棚。但有居民提出意見:這里的5棵松樹怎么辦?刨掉多可惜??!“移植到旁邊綠地就行了!”說干就干,今年4月,移樹、平地、建棚……僅用了1個月,電動車棚就建好了,移植到旁邊綠地的松樹,非但沒受影響,反而因為養護及時,長勢更好了。接著是安裝電動車充電樁,劉冰介紹,由于附近沒有電表,屬地花園路街道特意協調了雙榆樹供電所在此處專門裝了塊電表,讓大家可以以居民電價來充電。目前,車棚共安裝了10組共100個充電端口,基本滿足了居民電動車充電需求。不僅如此,電動車棚還安裝了門禁系統,只有擁有“白牌”合格電動車的車主才能去物業實名認證、申領有專屬編號的車棚門禁卡。“自從有了新車棚,再也不怕沒地兒充電了。”提起自家小區的新變化,北京石景山區燕保京原家園小區的居民李先生就面帶笑意。從今年年初開始,在街道社區和產權單位的多方努力下,小區內新建了20余處電動車充電車棚,智能化的設施既滿足了居民的使用需求,也保證了充電安全。新投用的車棚頂部均采用帆布材料,不僅防水,還可以起到很好的隔音防噪效果,棚內安裝的高清探頭也使防盜系數明顯提升。居民可通過支付寶微信掃碼或刷卡等方式進行充電,還可自行選擇充電時長,遠程操控自主斷電。充電樁兩側設有插座保護裝置,充滿電后可自行斷開,確保用電安全。“以前我們樓底下沒有充電樁,又不允許接線充電,我就把電瓶拿家里充,裝卸電池很麻煩?,F在小區里走幾步就有充電樁,6個小時就能充滿,方便多了。”李大爺說。八角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項東介紹,為破解電動車充電難題,八角街道今年共計增建充電樁、充電棚等充電設施118處點位,增設充電端口2328個。目前,八角街道現有電動自行車7691輛,街道內共計充電端口3312個,基本能滿足居民日常充電需求。“不上樓充電,也得給我們充電的地方啊。”電動車無法充電曾是壓在北京海淀區清河街道安寧里社區居民心里的一塊大石頭,居民們怨聲載道,幾天內就打了20多次12345。“安寧里社區屬于老舊小區,安充電樁并非易事,需要協調的事特別多。”清河街道工作人員介紹,社區部分區域屬于高壓自管,電表沒有改造為一戶一表,需要報裝電表外接電源出口。于是,居委會、街道包片科室迅速聯系街道領導,與國網北京電力、海淀區供電局聯絡對接接電事宜。同時還與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派出所、消防站、物業等部門溝通,多方共同行動,實地走訪、征求居民意見,摸排電動車數量。施工人員也在不影響居民休息的情況下連續作業,原本需要7天的工期壓減為3天,從協調到完工只用了兩周。社區已安裝并投入使用170個充電端口,基本滿足社區居民日常用電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新安的充電樁電費每度僅需0.51元,與市民家用電費用相當。一塊72伏20安的電池,充電9小時即可充滿,充滿只需0.72元,比不少社區的充電費用便宜很多。